7月17日,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主办,北京理工大学、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TCCT)多自主体控制学组、教育部人工智能与区块链技术专委会协办的 “复杂智能系统分析与设计” 暑期学校在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结营。
结营当天,首先从小组汇报开始。54名线下学员分为理论和应用两个大组,在科学中心青年教师的带领下,经过多轮小组讨论,最终确定6个小组向导师汇报。6个小组的研究题目分别为:《一类随机线性跟踪系统的跟踪控制方法》、《智能汽车跟驰模型稳定性研究》、《指数收敛的分布式量化优化算法实现》、《桥梁风致振动的智能主动控制系统》、《分布式优化》、《医用磁控微纳米机器人的结构设想》。每个小组都是一个跨学科交叉研究团队,不同的专业背景为大家提供了探索问题的独特视角,通过朋辈学习与互助研究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让研究的内容更深入、更多元、更体现交叉。每位小组汇报人分别从研究背景、问题描述、研究进展及结果、团队分工、成员感想及建议等方面进行汇报展示,汇报环节导师针对研究中产生的问题给予耐心的指导和建议,并对每组汇报逐一点评,指出下一步研究方向。结营当天,首先从小组汇报开始。54名线下学员分为理论和应用两个大组,在科学中心青年教师的带领下,经过多轮小组讨论,最终确定6个小组向导师汇报。6个小组的研究题目分别为:《一类随机线性跟踪系统的跟踪控制方法》、《智能汽车跟驰模型稳定性研究》、《指数收敛的分布式量化优化算法实现》、《桥梁风致振动的智能主动控制系统》、《分布式优化》、《医用磁控微纳米机器人的结构设想》。每个小组都是一个跨学科交叉研究团队,不同的专业背景为大家提供了探索问题的独特视角,通过朋辈学习与互助研究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让研究的内容更深入、更多元、更体现交叉。每位小组汇报人分别从研究背景、问题描述、研究进展及结果、团队分工、成员感想及建议等方面进行汇报展示,汇报环节的导师针对研究中产生的问题给予耐心的指导和建议,并对每组汇报逐一点评,指出下一步研究方向。
(第一组汇报人:王迪妮 课题:一类随机线性跟踪系统的跟踪控制方法)
(第二组汇报人:张小卉 课题:智能汽车跟驰模型稳定性研究)
(第三组汇报人:刘淑玉 课题:指数收敛的分布式量化优化算法实现)
(第四组汇报人:王瑞琳 课题:桥梁风致振动的智能主动控制系统)
(第五组汇报人:于阳 课题:分布式优化)
(第六组汇报人:李泽夫 课题:医用磁控微纳米机器人的结构设想)
小组讨论后,举行了授证仪式。科学中心有关负责人为全体学员颁发结业证书,并对6组最终汇报的小组成员和志愿者代表进行了表彰。
科学中心负责人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此次暑期学校学校是科学中心创新人工智能交叉人才培养体系的有益尝试,希望各位学员通过本次暑期学校能够进一步培育学科交叉的科研兴趣,激发科研创新潜力,善于将人工智能的概念、技术和方法应用到各自的研究领域。
“同济大学本次暑期活动这个平台带给学生的不止有丰富的知识,还有良好的学术氛围和校企合作的大格局、高眼界,最最重要的是可以认识到很多和自己一样热爱生活、专心学术、有劳有逸、知识基础很棒的同龄人们。”(暑期学校学员胡景博)“参观IBM公司之前,自己对IBM的印象更多停留在硬件上,但是这一行的参观,让我见识到了IBM现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在很多领域都有十分有趣的应用,参观行程中最后一个模块,用同济大学这一词写的藏头诗更是让自己惊叹不已。而之后在会议室的报告,三位老师对公司业务的介绍,也让我切身感觉到IBM这样一家大公司的活力与朝气。” (暑期学校学员王一凡)“在熟悉而又陌生的校园里,最大的收获是找回了探索的热情,也深刻地体会到‘交叉’的含义,在最后两天终于弄懂了控制学科老师们PPT中第一页的内容。”(暑期学校学员张小卉)“参与设计一款'医用磁控微纳米机器人',切身体验到学科交叉的魅力。小组成员来自三所高校,分别带来力学、化学、物理、测控与知识产权领域的专业知识,通过一个小课题的研究过程,对文献检索与阅读、科学问题发现、寻找设计思路,初步完成了方案的构想,对科研工作的关键节点有了感性认识。这其中,专利信息的利用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课题成果的汇报与答辩则进一步锻炼了组员们的表达与沟通能力,对指导老师和评议专家的意见与问题,能够逐步摆脱挑战与应对的对抗思维,而初步转换为问难思辩、相互启发的交流共进思维,从观点碰撞中的思辩中激发智慧的火苗乃至火花,慢慢懂得评议专家的问题为何而发、其义为问,如何藉此调校思路以展开后续研究。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的此次试验开国内AI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之先河,相信必将激起新科技革命时代的朵朵浪花。让我们拭目以待!” (暑期学校学员李文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