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由同济大学和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以“智能社会与数字治理生态”为主题的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智能社会论坛,在上海杨浦滨江线上线下同步举行。
同济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吕培明,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叶霖霖,中共上海市委网信办信息化协调处处长单滨,杨浦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尼冰,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卢刚等出席并致辞。
本次论坛由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综合基地(上海杨浦)、同济大学上海市人工智能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同济大学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与中国(上海)数字城市研究院共同承办。论坛旨在应对智能技术发展潜在的伦理、法律和治理风险与挑战,构建公平规范的数字治理生态,超前探索智能社会的运行模式、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政策体系、体制机制等,推动负责任的人工智能发展,造福智能社会人类美好生活。
论坛上发布了多份重量级的研究和实践成果。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团队发布了《人工智能大模型伦理规范操作指引》,旨在推动伦理规范落地实施,促进人工智能健康发展。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团队发布了《生成式人工智能风险评估框架(1.0)》,构建形成AIGC风险评估分析框架。同济大学法学院团队与百度团队联合发布了《面向新商业模式的高级别自动驾驶法律治理白皮书》,关注自动驾驶应用场景的法律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立法建议。杨浦区委网信办介绍了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综合基地(上海杨浦)建设进展及成果。
吕培明、尼冰共同为“人工智能合规服务中心”揭牌。这一中心依托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综合基地(上海杨浦)而建,将充分发挥同济大学的智力与技术资源优势与杨浦区的实践优势,为企业的人工智能新技术新应用提供合规指引咨询和服务。
论坛邀请了国内外不同领域的重磅嘉宾,包含人工智能、公共管理、智慧城市、法律、社会治理等领域的国内外权威专家发表致辞和演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社会科学人文科学部门助理总干事加布里埃拉•拉莫斯(Gabriela Ramos)发表致辞,其推动教科文组织制定了人工智能伦理领域第一份全球准则性文书《人工智能伦理建议书》。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首席副校长郭毅可,全国人工智能社会实验专家组组长、清华大学智能社会治理研究院院长苏竣,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蔡中曾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陆凯(Karman Lucero),同济大学中国(上海)数字城市研究院执行院长、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陈启军等发表主旨演讲,结合各自探索实践探讨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技术进展、社会影响及治理之道。
论坛设置了圆桌对话环节,由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委员会委员、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李仁涵主持,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会长王杰秀,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城市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沈体雁,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上海市智能视觉计算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姜育刚,同济大学法学院院长、上海市人工智能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主任蒋惠岭,上海市杨浦区科委党组书记、主任肖菁等专家和管理部门专业人士齐聚一堂,从“技术+治理”的不同角度展开跨界对话,探讨智能社会与数字治理生态,为智能社会治理建言献策。
吕培明在致辞中表示,人工智能既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也是建构城市数字治理生态、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同济大学整合校内外资源,充分发挥创新平台优势,聚焦城市数字化转型、智能社会治理、城市更新等领域开展多学科融合攻关和人才联合培养,有力支撑了国家和上海数字化转型战略高质量落地。
叶霖霖在致辞中表示,高效推动一流的数字化转型,需要教育工作者先行,走在数字化前列,加快推进人工智能标准、伦理和法律的研究,共同为智能美好社会保驾护航。上海市教委将持续支持同济大学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鼓励产学研用多方力量协同共建,期待上海市人工智能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为探索基础理论、培育综合人才、建构良好的数字治理生态体系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单滨在致辞中表示, 作为全国唯一一个区校协同共建基地,同济大学与杨浦区通过聚合多主体参与,整合多学科力量,在政校联动、实验推进、技术应用、宣传引导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希望今后加强协同联动、完善基地工作格局,坚持靶向发力、提升惠民惠企力度,强化宣传效果、营造驰而不息氛围,为推动智能社会治理贡献更多力量。】
尼冰在致辞中表示,作为全国首批,也是唯一由政校联合申报的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综合基地,杨浦区和同济大学在开展智能社会治理实验、促进技术落地、打造智能治理样板等领域深入探索实践,取得了不少经验和成效。未来将着力促进理论与实践进一步贯通、规范与发展进一步统一、点上和面上进一步结合,为智能社会治理提供更多上海示范、全国模板。
卢刚作闭幕致辞,对各位专家学者的精彩演讲表示敬意与谢意,并期待在区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把论坛办成在国内、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品牌论坛。
杨浦区与同济大学区校双方通过聚合多主体参与,整合多学科力量,共同致力于智能社会治理的探索与实践,构建了政校联动的新模式,探索了社会实验的新方向,开拓了技术落地的新空间,打造了智能社会治理的新样板。(图片/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