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依托同济大学建设的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以下简称“科学中心”)学术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在上海举行。会议听取了科学中心一年来工作进展和建设成效的汇报,一致认为科学中心一年来建设成效显著,理论和技术成果突出,人才队伍建设成效卓著,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会上,依托同济大学建设的教育部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前沿科学中心揭牌。
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陈鸣波,潘云鹤、孙优贤等20多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专家,上海市教委一级巡视员蒋红,市发改委副主任裘文进,市科委副主任王晔,以及上海科创办等单位相关部门负责人,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校长陈杰、副校长顾祥林,各学院、职能部处负责人等以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出席会议。副校长童小华主持揭牌仪式和授证仪式。
陈鸣波在讲话中代表上海市政府对教育部、同济大学和各位院士专家长期以来关心支持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建设,尤其人工智能方面的发展表示衷心的感谢。他表示,自主智能无人系统是人工智能最为关键的领域,与国家重大战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紧紧相连、密不可分。科学中心成立三年来,在人才队伍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基础建设及国际合作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上海将全力支持科学中心发展,在强化资源支持保障、加快关键领域突破和算法算力支撑、加快创新人才引育等方面给予更大支持,推动科学中心创新策源能力、上海人工智能高地建设迈上新的台阶。
方守恩在讲话中表示,依托同济大学建设的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成立三年以来,一直得到上海市领导的关心指导,各位院士专家、上海市相关委办局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取得重要进展。作为科学中心的依托单位,同济大学将按照中央和上海市委重大战略部署,以最大的热忱、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具包容性的生态力,汇聚资源、凝聚合力,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努力把科学中心加快建设成为世界顶尖的人工智能研究机构,助力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和人才高地。
随后,陈鸣波、蒋红、方守恩、陈杰共同为教育部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前沿科学中心揭牌。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发来贺信,他希望同济大学在前沿科学中心平台上,进一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有组织创新,作出重大战略贡献。
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是以前沿科学问题为牵引,开展前瞻性、战略性、前沿性基础研究的科技创新基地。教育部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前沿科学中心依托同济大学建设,由同济大学无人系统基础研究的核心力量组成,将按照“夯实基础、突破瓶颈、实现引领”的思路,以增强我国在无人系统研究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为目标,面向国际人工智能研究发展前沿,聚焦人工智能重大基础科学问题、瓶颈性关键技术与学习范式,争取在优势重点领域取得科学理论和核心技术的原创性突破,推动无人系统研究成果向产业应用的转化,整体提升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理论与技术水平。
陈鸣波向科学中心学术委员会新增委员蒋昌俊院士、朱合华院士颁发聘书。目前,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首届学术委员会由国内外人工智能领域的29位著名专家组成,其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外国院士28名,潘云鹤院士担任主任委员,孙优贤院士、郭雷院士和姚期智院士担任副主任委员。学术委员会对科学中心的研究方向、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决策等学术管理及发展战略进行指导和审议,推动科学中心科学研究的发展和全球影响力的提升。
聘任仪式后, 科学中心学术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举行,会议由学术委员会主任潘云鹤院士主持。
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科学中心主任陈杰从中心主攻研究方向、研究进展、平台建设、代表性学术成果、队伍建设、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开放合作与运行管理等方面全面汇报了科学中心一年来的建设进展,并介绍了科学中心明年在平台建设、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人才培养、开放课题等方面的工作计划。科学中心研究了超低能耗人工神经突触器件机理,提出了非合作博弈的分布式学习方法,形成了区块链增强的无人系统网络感知时空数据聚合理论等,在国内外形成了广泛影响;研发了人工智能共驾试验技术、多智能体协同控制技术、复杂环境自主建图技术等;无人机自主导航和协同技术在大型基础设施中得到应用。
学术委员会各位委员就科学中心一年来的工作和未来的发展规划进行了充分讨论,一致认为,科学中心瞄准人工智能科学前沿,围绕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开展科学研究,其三大关键科学问题及九大研究方向具有系统性、前瞻性、紧迫性,是人工智能前沿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亟需攻克的高地。一年来,科学中心坚持“四个面向”,在发展方向上重点发力,对“卡脖子技术”进行了深入攻关,工作成效喜人。科学中心在实验条件建设、重大重点项目开展、智能科学与技术高峰学科和博士点建设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科学中心基础建设取得突破,理论和技术成果突出,高端人才引育成效卓著,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院士专家们还就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一年来,在上海市和院士专家们的大力支持下,科学中心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就。在实验条件建设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已建成无人系统全域感知多体协同试验场等七大试验平台。同济大学牵头承担了首个人工智能上海市级科技重大专项;作为首席科学家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基础科学中心。取得一批阶段性重要成果:发表一大批高水平期刊论文,在国内外形成了广泛的影响;研发了一批新技术,已在相关行业得以应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国际专利多项。依托同济大学建设中国(上海)数字城市研究院、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重点实验室、上海市人工智能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联合杨浦区获批建设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综合基地。
科学中心在人才队伍建设、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同样取得可喜成绩。通过引育结合,构建起一支高水平研究团队。依托科学中心,联合上海四所高校,率先建设上海市“智能科学与技术”高峰学科,开展人工智能前沿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和交叉创新型人才培养,今年获第二轮持续资助。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同济大学获批建设智能科学与技术交叉学科博士点。同济大学自2019年起启动智能科学与技术专项博士生培养,已有3届近400名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人工智能专项博士生在张江人工智能岛接受集中培养。今年暑期,科学中心主办2021年“复杂智能系统分析与设计”暑期学校,来自全国近20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60余名线下学员参加学习。作为主编在国内创办了2本国际期刊,推动国际学术交流合作。连续举办了多期彰武论坛,设立了人工智能学科交叉联合攻关示范项目,在校内有力推动了人工智能领域学科交叉研究。科学中心还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形成了“踏实沉潜、钩深致远、追求卓越、创新引领”的学术文化。近日,著名国际学术期刊Nature专门报道了科学中心所取得的成果。(文/新闻中心、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 图/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