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历时两天的2025年数智与数治亚太区域会议(Data for Policy 2025 Conference-Asia Pacific)在同济大学张江基地圆满落幕。会议由同济大学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教育部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前沿科学中心、上海市人工智能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与英国的Data for Policy CIC机构联合主办,会议主席由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陈杰院士担任。
会议以“智创未来:人工智能的创新、治理与伦理前沿”为主题,设置了多场高水平的主旨演讲、并行分论坛、专题小组研讨、实验室及企业参访等环节。与会嘉宾围绕“人工智能前沿技术的创新与挑战” 、“人工智能治理的现状与未来”、“人工智能伦理与社会责任”、“人工智能在行业的应用实践”及“人工智能的全球治理与合作”五大前沿议题展开了深度对话与思想碰撞。
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会议常务副主席吕培明教授,英国Data for Policy CIC机构创始人Zeynep Engin博士,会议常设主席Jon Crowcroft教授(线上),同济大学原副校长、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常务副主任顾祥林教授出席会议。上海市人工智能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同济大学法学院院长蒋惠岭教授,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可重构机器人实验室创始人兼主任、工程学院副院长Jamie Paik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校长主席、先进机器人技术创新中心(CARTIN)主任、新加坡工程院院士Lihua Xie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工智能研究促进中心段伟文研究员,早稻田大学信息与计算机工程系教授、全球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计算机科学与通信工程专业主任Jiang Liu教授,英国伦敦大学学院人工智能中心主任、生成式模型Al中心主任David Barber教授(线上),电子科技大学雷瑞鹏教授,东京大学、阿尔伯塔大学Lei Ma副教授,拉德堡德大学教授、荷兰工程院院士、Noldus信息技术公司创始人Lucas Noldus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成素梅研究员,剑桥大学计算机实验室通信系统马可尼教授、艾伦图灵研究所项目委员会主席Jon Crowcroft教授出席会议并先后作主旨报告。此外,会议还吸引了来自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德国、瑞典、印度及中国在内的12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名专家学者做平行论坛及专题小组论坛报告,近200名学界及业界代表参会。

启幕·揭牌·共前行
会议开幕式上,吕培明常务副校长、英国Data for Policy CIC创始人Zeynep Engin博士分别致辞,顾祥林教授主持开幕式。吕培明常务副校长在致辞中强调了开放式创新对于推动前沿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他指出,与顶尖科技企业的深度合作,是打通产学研链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重要途径。Zeynep Engin女士则从全球视角出发,赞赏了此次跨界合作的前瞻性,她表示,数据科学、智能技术与数据治理的融合正是塑造未来的核心驱动力。


在与会领导和嘉宾的共同见证下,“同济大学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杭州宇树科技有限公司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联合实验室”与“同济大学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天数智芯算力优化与训练联合实验室”正式揭牌成立。

主旨报告·洞见数智与数治新未来
会议主旨报告环节不仅汇聚了人工智能领域的学界翘楚与业界权威,还融入了法律规范、伦理哲学及全球治理等多维视角。演讲嘉宾们从前沿技术、法律伦理与全球协同三大维度出发,共同勾勒出人工智能赋能未来、且安全可控的发展蓝图,为与会者带来了一场跨越学科边界的思想盛宴。
蒋惠岭教授以“认真对待 AI 时代的公平正义”为题,立足中国视角,探讨了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正义与司法公正议题。

Jamie Paik教授以“迈向自适应自动化具身智能”为题,分享了物理可重构性如何解决纯计算方法无法应对的部署难题,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治理自主系统的实践思路。

Lihua Xie教授以“人工智能赋能的感知与导航”为题,介绍了利用深度学习与人类可读文本线索实现鲁棒感知与导航的最新研究成果,并探讨了基于大语言模型的导航方法如何在无预设类别或先验环境知识的情况下,通过开放式自然语言实现零样本物体导航。

段伟文研究员以“人工智能治理视角下的人工智能伦理:中国进路与前瞻”为题,探讨了中国如何将人工智能伦理确立为AI安全与治理的价值基石,并通过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指导性文件不断丰富其内涵的相关举措。

Jiang Liu 教授以“AI驱动的智能感知与互联——面向新一代医疗系统的智能设备”为题,分享了非接触式数据感知技术与智能设备设计,并展示她在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David Barber 教授“可解释人工智能所面临的挑战”为题,从图像视角分享了可解释性人工智能面临的挑战,并指出若干可行的前进方向。

雷瑞鹏教授以“生物医学数据的本体论与道德地位”为题,探讨了生物医学数据所有权的争议问题,并提出在信托义务与协同治理支持下的托管模式可为个人保护与公共利益之间提供更可行的平衡方案。

Lei Ma副教授以“AI智能体时代智能系统的可信与安全保障”为题,分享了随着大模型复杂性和集中化程度的提高,模型可信性的问题并分享了他开展的AI智能体可信性保障与系统化工程方面的工作。

Lucas Noldus教授则以“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与《人工智能法》:行为学研究的影响与启示”为题,探讨了人工智能治理方面,推动创新与完善监管之间的平衡问题。

成素梅教授以“迈向涌现式责任伦理框架的发展图景”为题,分享了如何将涌现式责任伦理作为创新理论框架,将复杂性科学中的“涌现”理念与道德哲学中的“责任伦理”思想相结合的路径。

Jon Crowcraft教授则以“联邦学习中的治理挑战"为题,解析了互联网近50年的联邦系统发展史,为联邦学习提供了关键治理镜鉴。他强调,联邦学习作为通用技术面临独特安全挑战,其未来稳定性需依赖动态治理机制,而非静态方案或简单的再中心化。

平行论坛·多元并行激荡新思维
会议围绕五大主题,根据前期征文录用情况设置了等6场平行会议以及3场专题小组讨论,论文录用的50余位专家学者分享最新学术进展,共话人工智能的创新、治理与伦理前沿。本次会议论文集将在剑桥大学出版社旗下Data & Policy期刊出版。



沉浸式参访·体验创新从0到1
会议特设“沉浸式调研”环节,组织嘉宾参访同济大学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的核心实验平台及重点合作企业。这一安排旨在让与会者亲身贯通从学术前沿、技术攻坚到产业落地的完整闭环。
落幕·新起点·新征程
在会议闭幕式上,Jon Cowcroft教授表达了对此次大会圆满召开的祝贺并肯定了会议成果,全球学者应继续携手,推进人工智能技术与治理的融合,共同应对领域未来的挑战。

顾祥林教授向所有演讲嘉宾、参会代表、合作伙伴及幕后工作人员表示了诚挚的感谢。他表示会议虽已结束,但由此激发的灵感、建立的连接将成为推动全球数据治理事业向前发展的持久动力。

Data for Policy 系列会议于 2015 年由剑桥大学计算机实验室发起并主办。在成功举办六届全球会议后,于 2022年新增区域会议,分别在香港、西雅图、布鲁塞尔和海牙等地举行。此次亚太区域会议是该系列会议首次在中国内地举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