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中心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24终期科普绩效自评建议

发布者:宋佳芸发布时间:2025-01-16浏览次数:10


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24年度科普绩效

自评报告

 ——同济大学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

一、工作情况

(一)科普工作组织管理情况

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以下简称“科学中心”)依托同济大学建设,由学校科研管理、科学普及工作归口管理部门(科研管理部)统一组织管理。科学中心科普工作列入部门年度工作计划制定有内部科普工作制度。科学中心作为学校人工智能的主要科研基地平台外,同时承载并激励支持学校科普相关工作。


)本年度向公众提供科普服务工作,开放天数、接待观众量等基本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普工作,多次强调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继续发扬科学报国的光荣传统,带动更多人支持和参与科普事业,以优质丰富的内容和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作出新贡献

为贯彻落实总书记“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的指示精神,广泛发动同济大学校内力量参与科普活动,充分挖掘和综合利用各类科普教育资源,加强和促进人工智能领域科普教育的建设与发展,助力智能科学与技术相关知识普及,依托同济大学建设的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以下简称“科学中心”),以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平台为科普工作承载,针对青年学者、在校学生、行业企业等公众提供科普服务,全年开放天数210余天,接待各级各类参观3000余人次。今年更是在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基础上,新获“上海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和“上海市浦东新区双科基地”,不断推动人工智能教育普及和区域教育均衡化发展。


科普赋能教育点亮科学梦想——本年度开展科普活动进校园、服务学生人次等情况。

1科学中心发挥自身学科优势,对接联动同济大学各个学院,探索各学科人工智能学科交叉的切入点和着力点,组织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涵盖科普讲座、实验演示、科技展览等多个领域。将AI学术活动和科普活动有机结合,打造精品AI“彰武论坛”“彰武青年论坛”,面向校内外免费开放,为学生群体和社会各界提供了最前沿的AI学术和科普教育活动。

2024年内,科学中心共举办7AI学术报告及活动,包含彰武论坛、彰武青年学者论坛等等邀请到新加坡工程院葛树志院士、美国NASA哈勃学者胡越、香港中文大学张立教授等学界顶级专家聚焦交叉学科的前沿领域,给予AI前沿研究的分享及展望。同时还邀请了乔治亚理工学院、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多位专家教授作了精彩学术报告。科学中心汇聚同济大学优势,并吸纳国际力量举办各类科普、学术活动,为学生群体提供前沿高端的科普服务。

22024年,科学中心已连续第4年举办优秀大学生暑期学校。积极发挥同济大学交叉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搭建人工智能交叉研究的交流平台。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稳步推进,取得培养新成效。在全校、全院系遴选229名从事人工智能交叉研究的双聘导师,共同托举来自63个领域的交叉人才培养工作,形成了人工智能多学科交叉汇聚、共生共享的创新性学科布局。课程体系建设瞄准学科前沿,聚焦智科特色与交叉学科特色;致力于建设同济特色的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生课程体系,整合数学、电信、生科、物理、化学、土木、汽车、城规、交通、设计、机械、文科办等17个学科领域的优势师资,全力建设30门特色课程。2024学年,学生以第一作者或导师第一学生第二作者发表中国科学院I区论文18篇,Nature子刊论文2篇,5位同学分别获得第26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二等奖和三等奖等。


3除对高校学生群体进行学术教育、科普教育外,科学中心对高中、中小学积极开展“大手牵小手”科普合作,激发了各年龄段学生对于人工智能的兴趣,有针对性地增强了科普活动的互动性和趣味性本年度内持续开展各类交流活动,包括:厦门双十中学百余学生参观交流活动、“鸿鹄计划”未来治国栋梁人才成长营、联合百度飞桨开展暑期夏令营活动、学校土木学院“城市与结构抗震韧性(Seismic Resilience for Cities and Structures)”ILEE暑期学校、长三角中学生可持续发展夏令营6所学校师生走进科学中心、上海师范大学附属虹口中学等。

我们组织邀请了多位行业专家和科普达人走进校园,为学生们带来前沿的科学知识和生动有趣的科普故事。通过这些活动,从小学到中学,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在各个学校中掀起了一股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的热潮。这些科普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科学的种子,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在重要主题日期间举办主题科普活动的情况。

20249月科普日期间,与人工智能岛入驻企业联合,组织大学生及中小学生现场参观体验科学中心人工智能科普展览,在展览中学习人工智能知识,拓宽视野并树立科创意识。在参观过程中,学生们听得兴致盎然、意犹未尽。为增加科普教育的趣味性和参与度,现场进行互动问答,学生们踊跃举手发言,现场气氛热烈。923日,科学中心邀请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院长王宁教授来到同济大学作题为《数字人文:人文学术研究的新范式》的主旨报告,现场100余名师生参与本次活动。通过本次讲座,广大师生了解了相关研究领域的专业知识,共同探究运用数字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来研究传统人文学科问题,深入思考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融合。919日,科学中心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单位,参加2024年度浦东新区全国科普日活动启动仪式。


数字平台赋能,发布活动资讯——通过网络媒体平台向公众公布开放信息、科普教育活动信息、展教资源更新情况等公共科普服务信息等情况。

科学中心建设有官方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号,通过网站向公众公布基地开放信息组织开展学术交流、科普教育活动会在网站或公众号上进行预告,并利用网站发布各类科普资源及科普基地活动动态,积极做好线上线下科普教育工作。


志愿力量推动,激发科学向——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等情况。

科普基地将科普服务与志愿服务相结合,围绕日常科普工作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并参与区域内重大志愿服务活动。

1本年度招募12研究生志愿者参与展厅讲解志愿服务志愿者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科学中心展厅开展秩序维护、参观导览、展项介绍、观众答疑等志愿服务,践行雷锋精神讲解服务过程中能紧扣人工智能核心内容并向观众展现出科学家精神与同济精神,其志愿服务受到高度评价。

2)作为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标志性活动,由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组委会办公室指导、同济大学主办的国家级学会理事长论坛聚焦人工智能及其交叉领域的前沿探索,特别邀请人工智能及相关领域的国家级学会正副理事长,其中包括20余位两院院士和多位资深专家学者,深入剖析人工智能技术的最新突破与产业应用。与此同时,同济大学承办的“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人工智能顶尖出版物展”在上海世博中心二层展出,为期3天。展览邀请细胞出版社(Cell Press)、《柳叶刀》(The Lancet)、约翰威立出版集团(Wiley)等国际著名出版机构,以及众多国内AI期刊出版单位齐聚一堂,共同展示最新的AI学术前沿及创新技术。

本年度,秉持着科普赋能教育,助力学生素养提升的坚定信念,我们积极组织了一批学生志愿者深度参与 2024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人工智能顶尖期刊展系列活动。在此次盛会中,学生志愿者们活跃在多个重要场合。

在国家级学会理事长论坛上,学生志愿者们承担起引导参会嘉宾入座、维持现场秩序的重要职责。他们以热情、专业的态度,为顶尖专家学者提供服务,不仅保障了论坛的顺利进行,也让学生们有机会近距离接触行业内的领军人物。志愿者们负责资料分发、协助演讲嘉宾操作设备等工作。通过参与这一高规格的学术交流活动,学生们深入了解到人工智能在多学科领域的融合应用趋势,激发了他们对跨学科知识探索的热情,拓宽视野的同时培养了创新思维。

在人工智能顶尖期刊展上,学生志愿者们主动为参观者讲解期刊的主要内容、前沿研究成果,这极大地锻炼了他们的沟通表达能力。同时,在与众多专业人士的交流互动中,学生们对人工智能领域的知识体系有了更为系统的认知。活动结束后,学生志愿者们凭借出色的表现获得了相关证书。这不仅是对他们付出的认可,更是激励他们在未来继续投身科普相关活动的动力。通过参与此次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系列活动,学生们在沟通协作、专业知识拓展、问题解决等多方面的素养都得到了显著提升,充分彰显了科普赋能教育在助力学生全面成长方面的强大力量 。


科普工作经费及人员情况。

每年科普相关活动使用经费约20万元。专兼职科普人员总计20余人。


二、特色工作

结合本行业、本地区实际组织开展的特色工作情况

1)拓展国际合作,深化科研对话。2024年,科学中心不断拓宽国际朋友圈,加强国际合作各国的科研人员、教育工作者分享经验与见解美国波士顿动力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美国工程院院士Marc Raibert教授、英伟达AI与机器人部门负责人Spensor HUANG、加拿大智能监测与控制领域首席研究员、加拿大皇家学会科学院院士Tongwen Chen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副校长Stefan Völker教授等一批国际顶级专家相继来访交流。这一批国际顶级专家的相继来访交流,极大地丰富了科研视野,深化了多个领域的科研对话,为科学中心在国际合作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有力的步伐。

通过拓展国际合作、汇聚全球智慧,为科研工作筑牢了坚实根基。众多国际专家交流前沿先进理念,极大地提升了科学中心各个领域的科研深度与广度。而科研成果正是科普的源泉,只有在扎实的科研基础之上,科普才能做到内容丰富、准确且具有前瞻性。当掌握了先进的科研成果,便能够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大众传播科学知识,激发公众对科学的兴趣与热爱,让更多人了解科研背后的故事与意义,从而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科学氛围,形成从科研探索到科普推广的良性循环 。


2)扩大国际交流,共筑科普桥梁2024年,我们接待了由市委统战部组织的华裔青年 “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上海研习之旅”,来自8的优秀华裔青年参观调研了科学中心。这些华裔青年齐聚科学中心,在参观调研过程中,沉浸式感受前沿科学成果与创新展示,深刻体验到科技与文化融合的魅力。此外,全国台联组织的海外台商华商青年代表团也慕名来访科学中心。他们深入了解科学知识的多元传播方式,亲身参与互动式科普体验。通过这些交流活动,将科学知识与中华文化的种子播撒到国际伙伴们之中。不仅让更多人领略到科学的无穷魅力,也进一步增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知与热爱。我们所共筑的这座科普桥梁正源源不断地推动着科学知识的跨国界流动,为全球科普事业的蓬勃发展注入磅礴动力,在促进国际友谊与文化交流的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


    三、问题不足

在开展科普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

1)有深度的科普工作要以科技专业人才队伍为依托,科技人才科普工作积极性的调动尤为重要。高校科研人员自身科研任务繁重,还存在科普服务积极性调动不充分问题

2)基地没有科普专项经费支持,科普工作费用主要依托于其他活动经费,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科普服务的优质发展。


四、工作建议

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工作的意见建议

1希望相关部门给予科普工作经费支持,组织开展科普人员统一能力培训、礼仪接待、仪态辅导等,提升科普工作者科普服务能力和专业素养。

2)对于登记注册的科普工作者或志愿者,增加其优先、免费、优先享受其他科普基地提供的科普教育参观、学习的机会。提供更多契机加强基地之间的合作交流









联系我们

地址:上海市川和路55弄17号楼

邮编:201210

Email:srias@tongji.edu.cn